【热门】数学教学心得体会汇编五篇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教学心得体会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1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如何提高小学生整体数学素质,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特别是当前,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最令我烦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原因较多,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个人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也是很关键的。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不断的反思,上课前认真准备,同时我还积极的通过其他途径来完善自己的每一节课堂教学。
对于优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讲哪儿,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要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让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提高的。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所任教的三年级学生,学习上困难比较大的学生特别多,在教学中,我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实行帮教活动,每一个学困生都找到一个学习优秀的好朋友来每天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辅导和考试,教师定期进行抽查。
(2)我作为数学教师每天的工作计划中就有关于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3)学困生自己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以不断促使自己努力。
但是,教学中,我明显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课堂气氛不活跃,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2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近几年我国特别注重义务教育,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教育中有许多的疑难问题,不管是从学生的学,还是老师的教,都出现了许许多多需要我们去探究,学习,解决的问题。应用题就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其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应用题是对小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综合考察。将数学知识整合起来以问题方式进行测试,是考察小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标准。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之间是融会贯通和相互渗透的,知识点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强化应用题教学是保证学生熟练掌握数学知识的关键。但是现阶段,小学数学中应用题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较差原因分析
现阶段在小学教学教学中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较差,特别是二三年级的学生不能很好的读懂题意,学生只是一味的往一起拼数字和计算步骤,不能正确的解决应用题,学生对应用题产生了恐惧感和烦躁感,只是一味的去依赖老师,教师也不能很好的指导学困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1、应用题题目和生活联系不紧密
通过几年教学生活,我发现应用题题型和教学解析方面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未能将应用题题目和小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尤其是乡村小学,有些应用题中所出现的一些名词或含义学生根本就不能明白,学生实际生活中也没有接触,根本感受不到应用题中所要表示的场景与含义。从而导致学生在理解题意方面存在较大难度,不利于应用题教学水平的提升。
2.教师教的方法单一,不恰当
此外,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模式不先进,方法单一,只是按照灌输教学方法进行讲解。一些老师在讲解应用题时,自己把题目读一遍,然后粗略的把题意讲一下就让学生开始列式计算,最后如果还有学生没有做出来,老师就在黑板上把正确的计算写一遍,这样部分学习好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学习,能够把这道题理解了,会计算了,但对于学困生基本上就等于没有听,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思考,只是一味的抄袭老师所写的,也许还有同学根本就不知道这道题讲了什么。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很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小学生应用题掌握能力不足是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3.学生学的问题
学生的学对于教学是至关重要的,现阶段学生对学习解决应用题没有多大的的兴趣,应用题需要理解,需要繁琐的计算步骤和做题顺序和方法,这样学生感觉很困难,在做应用题时学生也只是一味的完成任务,看见数字,想起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想起什么计算法则就用什么法则,根本不去读题,审题,也不去找其中的数量关系。一道应用题看似全班学生都完成了,但正确率却令人不敢想象。在我的教学生活中,我发现了一个可笑的问题,现在学生在解决应用题时如果是老师读题目,学生就大部分会做,但让他们自己读,却只有很少部分会做,这就是学生学的态度,学生对应用题的态度,他们只是一味的依赖教师,自己不用心去读题,去思考题,从而也不能很好的去解决题目。
4.教师和学生活动方式十分单一
新课程改革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理念提出,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强调以学生为本,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但是从实际教学情况分析,教师的教学观念并没有得到改观,师生互动方式十分单一,学生主体地位未全面体现出来。应用题教学方法单一、陈旧,课堂教学效率十分低下,互动交流机会甚少。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将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作为教学重点,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多数情况下都是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被动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整个课堂学习气氛十分压抑,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模式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各项综合能力无法得到提升。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3
曾经听一位同行说过:《小学数学教学论》一书,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必读的书,读完之后直后悔为什么没早一点读到这本书。书中论述了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对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它有一个特点,就是本书的作者结合了现在的新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进行分析,做到理论与当今教材相结合,读后获益匪浅。
它在第八章到第十四章介绍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计算教学、数学问题及其教学,尤其是其中关于计算教学的论述使我对小学数学中计算教学的理解提高了一个层次,书中谈到“计算更多的是一种内隐的心智活动”。下面我就结合书中的一些的观点并结合我在计算教学中的一些体验,谈谈我对计算教学的一个新的认识,即:应关注计算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很多教师在计算教学中都喜欢采用操作的方法,本来结合操作让学生理解算理无可厚非。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算法的建构离不开操作的直观感知来获取算理,但并不意味着有了操作就可以理解算理、建构算法。事实上动手操作所获取的只是对算理的直观感知,迫切需要教师通过有效引导来搭建平台,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整理,以便沟通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操作不能停留在对结果的追求和对算理的理解上,还应及时概括和提炼出算法。教师在学生操作之后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出操作过程,帮助学生实现“实物操作”向“算法操作”过度,让学生体验从直观到抽象的逐渐演变过程,逐步摆脱对操作的依赖,从而促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把操作活动与知识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思维外显为直观的操作活动,学生的思维由动作到半动作半表象,再到表象思维,最后到抽象思维,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拾阶而上不断深入。
另外,课堂上让学生充分操作,在操作中充分理解算理,这就为抽象出算法储备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感性经验,为算法建构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此基础上,再展开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将学生零散的经验和认识进行整理、汇聚,帮助学生将认识进一步明晰化、系统化,从而自然地促进算法的建构。
如果仅停留在操作层面,不能让学生在头脑中对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必要的重构,而让仍沉浸在直观形象算理中的学生运用抽象的算法进行计算,则欲速而不达,不利于算法建构。
在这本书中,作者指出了现实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第一,不注意教学的连续性,一个单元的几节课都采用类似的生活情境。第二,不注意问题设计的真实性,有的问题是虚构的,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第三,不注意沟通的实质性,教师只是从表面上呈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没有注意从本质上揭示数学问题的现实意义。对此,联系实际,不难发现:好多教师用“数学问题 ”+“生活情境”的思维方式来体现数学与现实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教师对数学与现实沟通问题的认识肤浅,这种简单化和表面化的认识,成为影响教师实现数学与现实生活深层次沟通的直接障碍。
书中提到: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对数的运算结构教学进行整体改革,即融口算、笔算、估算和简算为一体。我想,在教学此类知识时,在思维方法上,应该突破原有的单一凝固的某种算法前提下的教学格局,不是用简单的“加法”,而要用综合的方法来关注和处理单一打破后出现的复杂的多维变化的信息,通过价值判断和结构化的处理,形成有核心的丰富的统一。这才是融合以后形成的“多”与“一”的统一。新形成是的“一”不是“单一”,而是有“主”有“从”、有“层次”、是多方面的和谐统一。这种融合可以唤醒学生灵活判断与主动选择的自觉意识,意味着学生的思维有了更大的空间,是一个更深层次的灵活主动。这才是计算教学深层次的教育价值。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4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通过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点滴经验,结合其他老师的交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总结出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些心得与体会:
一、坚持不懈地抓好口算。
1、根据任教班级学生口算情况,制定本学期训练的具体目标。
(1)口算训练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口算的能力,有针对性的训练又为本册第二、第三单元的学习做好铺垫。
2、根据教学进度及学生掌握情况,定期进行口算的检测或期末达标检测,既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动力、发现差距,又能让家长了解孩子计算的能力,同时任教老师也能从中分析,找准突破口,使训练的效果更好。
二、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和算法。
笔算除法的教学应在学习时多让学生通过用实物分一分,从中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及计算方法。如:24÷2=,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吸管分一分,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也就是先算哪一位上的数?通过一道题的实践是不够的,还要再次多摆1--2道并说出计算方法。由于书上没有任何的计算法则,但在教学时教师还是应把方法板书。
不管是笔算乘法或笔算除法,教学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估算是验证计算结果的'较好手段之一,但经常在教学时会被遗忘或略略带过,没有成为学生计算的“好帮手”。
三、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对于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千克、克、吨》、《周长》、《年、月、日》,教学时可让学生寻找身边与知识有关的事物,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不断加深理解,从而达到概念的强化。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5
9月21日至23日有幸参加20xx年省“名师团送培”连云港市“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的专题培训。在开幕式时,臧雷局长的讲话让我感触很深,臧局长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对教育的认识:教育要有温度,心中装着学生;教育要有高度,眼界高,关注孩子的未来,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教育要有厚度,用人文、学科通识的知识,认识儿童的知识;教育要有韧度,教师要坚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教育要有美度,有语言美等我感触最深的是教育要有温度,作为教师要心中装着学生,想学生所想,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学好你的课,首先让学生喜欢你的人。接着聆听了金海清局长关于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改革的专题讲座,金局长的讲座精彩纷呈,让参会的教师感觉欲罢不能。金局长从核心素养的要义、深度学习的课改等几方面进行阐述。他把知识、技能、能力和素养的关系比喻成驾校的考试,交规相当于知识,移库相当于技能,路考相当于能力,礼貌行车和安全驾驶相当于素养。这个比喻贴切的阐述了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他指出深度的课改是指向深度的学习,是深入学科本质的学习,是触及学生心灵深度的学习,是促进学生持续建构的学习。他告诫我们:教师要想做一名真正的教师,就不能只会埋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
接着听了两节示范课。戚颖老师执教的《我们身体上的尺》,在课中戚老师从几个方面体现深度教学的策略。以问题为核心,促进学生思考的过程。如,她在讲完老鼠剪了猫的胡须,猫被卡在墙洞里的故事后,说明胡须是猫身体的尺,提问:你知道我们人身上有哪些身体上的尺吗?使学生思考人身上有哪些尺。在学生应用身体上的尺测量实际的物体后提问:你们在用身体尺测量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这些提问让学生加深了思考的深度。以操作为手段,让学生在动手中感悟。她在课中安排了测量自己的身体尺,测量一米有几搾、几脚、几步,实际测量。这些活动的设计体现了操作活动的深度。戚老师的课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体验,既有学生个体的思考,也有学生整体的讨论、思考,把独有的知识转化为公有的知识。许冰彬老师通过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和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两个活动,让学生非常深刻的感受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很好的诠释了深度教学的含义。
南通名师王蓓蓓老师的课让我感到真不愧是名师,她的课亮点太多,我就以下几方面说说自己的看法:她的课体现了展示的深度,在活动一外形美展示活动中,学生展示了用圆规画圆、用圆形胶带画圆、用线画圆等方法,其中用线画圆,线分为普通的棉线和皮筋,学生在用皮筋画圆时出现了画不圆的情况,让学生从中感受圆的半径不变才能画出圆;她的课体现了活动的深入,在活动二中,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的活动发现圆的半径、直径的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的活动时间充足,活动非常深入;她的课体现了讨论的深入。学生讨论找圆心的方法比较热烈,有用找几条线段那条长的方法,有用任意两条线段相交找交点的方法,有在圆外画一个正方形的方法,学生的讨论非常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