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有理数教学设计

时间:2023-11-01 15:38:16
七年级有理数教学设计

七年级有理数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有理数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有理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

2,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渗透化归思想;

3,能较为熟练地进行两个有理数减法的运算;

4,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

1,通过实例引人有理数减法的法则;

2,转化过程中两类符号的改变.

知识重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法转化为加法的条件,把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用到有理数的加法,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需要用减法的呢?

(学生思考,举例)小明同学前段时间就碰到过这样一个问题:某地一天的气温是一3~4℃,求这天的温差,可是他不会算,同学们能帮助他解决

这个问题吗?—提出课题.创设一个小明需要解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思考与探索。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多媒体显示温度计及以下案例:

小红说:“我知道-3 ~ 4℃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度,

但我不知道4-(-3)该怎么算.”

问题1:你能从温度计上看出4℃比-3℃高多少摄

氏度吗?

先请同桌两位同学相互讨论交流,然后请2~3个学

生发言.

问题2:如何计算4-(-3)呢?

先引导学生回忆:被减数、减数、差之间的关系,被减数-减数=差,再利用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引导学生得出:差+减数=被减数

如:计算4-3就是求一个数“x”,使它加上3等于4,同样的,要计算4-(-3)就是求一个数“x”,使x与-3相加等于4.、

即X+(-3) =4,因为7+(-3) =4,所以4-(-3) =7

(板书上述几个步骤,最后一步用彩色粉笔写出)

这时,教师可适时小结:

刚才,我们用多种方法得出了4- (-3) =7,可是,如果每次进行减法运算都要这样做的话,太麻烦了;看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争取找到更简洁的方法.

问题3:请同学们想一想,4十?=7?

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3) = 7,用彩色粉笔在4-(-3)与4十(+3)处画出着重号.引导学生观察4+(+3)=7与4-(-3)=7,从而提出猜想“减去一个数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是相等的”:

4(-3)=4+(+3).

这时教师问:你发现这个等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示意再换几个数试一试,并请学生分组合作计算、交流:

1,把4换成0,-1,-5,得0-(-3),(-5)-(-3),(-5)一(-3),这些数减(-3)的结果与它们加(+3)的结果相同吗?

2,计算9-8,9+(一8),15一7,15+(一7),你发现了什么?

请小组代表全班汇报,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问题4:你能够用字母把法则表示出来吗?

[a-b=a+(-b)]

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出温差为7℃,如

采用温度计从4℃数到零下3℃等,只要学生的方法合理,都应效励.

此处先让学生回顾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关

系,有助于学生理解4-(-3)=7.

通过学生的合作探讨,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与意识,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争取让他们的学习方式,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在同伴的交流中获益。

此处也是让学生验证前面所提的猜想的正确性,用字母把减法法则表示出来,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解决问题例1即教科书第27页例5.

先请学生思考并尝试解决,然后教师板书规范解答

之后引导学生反思:“通过这几道题目的计算,你能发现什么?”

(1,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2,减正数即加负数,减负数即加正数。)

例2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其海拔高度大约为是8848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大约是-155米,两处高度相差多少米?

请学生思考后,解决此问题(可请一名学生板演)

想一想:8848米有多少层楼高?渗透化归的思想:让学生归纳一些运算的规律、特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补充例题的作用在于让学生体会减法在实际生活的应用。

让学生感受8848米这个高度,培养学生的数感。

课堂练习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教科书第28页的“思考”

教科书第27页的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本课作业教科书第31页习题1.3第11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节在引入有理数减法时花了较多的时间,目的是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空间与时间进行探索,法则的得出,是在经历从实际例子(温度计上的温差)到抽象的过程中形成种,减法法则的归纳得出是本节课的难点,在这个过程中,设计了师生的交流对话,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也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伙伴的新型师生关系.

2,在教学设计中,除了考虑学生探索新知的需要,还考虑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和掌握是建立在一定量的练习基础之上的,因此,在例题中增加了一道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间题过程中培养运算能力.另外教师引导(提倡)学生进行解题后的反思,意在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系统性.在反思的基础上又让学生(或教师启发引导)去寻找一些(如减正数即加负数;减负数即加正数)规律,目的是让学生顺利地掌握法则,并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

七年级有理数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正确理解乘方、幂、指数、底数等概念,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会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乘方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进行乘方运算。

3、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灵活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1、教学重点:正确 ……此处隐藏2710个字……,或者是向学生讲述一下古代人是怎样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的。再比如,第十五章的知识点是轴对称,教师可以列举一些体现轴对称特点的中国古代建筑物,比如说故宫的建筑模式。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要求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师生双方在教学内容上是传递与接受的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扬民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比如,在数学课堂上,有学生认为教师有的地方讲的不对,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给教师提了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大度宽容,首先应该表扬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其次,仔细考虑自己是否真的出错了。最后,如果有错要及时改正。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互动、互惠的师生关系。

三、建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具有激励、导向、评价作用,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设置数学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注意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数学教学不仅要注意问题的解决,也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不仅要注重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设计应该遵循多样性、灵活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原则。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应该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除此之外,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还要依据教学的组织形式、时间、设备条件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由于中学生的注意力还不是特别集中,在一节课中只运用一种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产生疲惫和倦怠,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比如,在学习《命题与证明》这一章时,教师应该采用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等,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新知识又能够及时掌握新知识,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时刻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只有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极大兴趣的时候,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才能够很快被学生吸收。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恰当、科学的教学策略。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质量。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遵循直观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等原则。教学策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等。教师一定要跟随教育改革的步伐,跟随时代的潮流,积极探索教学之路,提升数学教学水平,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七年级有理数教学设计4

一、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原则

第一,生动性原则。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当遵循生动性的原则。用直观形象的情景设置来诠释理论性较强的数学原理,从不同的感觉渠道向学生大脑传输数学信息,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结论的理解和掌握;第二,实践性原则。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当遵循实践性的原则。初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放在生活上的,对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当结合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到的知识或者将数学故事的讲述落脚在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上,让学生学会用用掌握的数学知识去处理实际问题;第三,悬念性原则。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当遵循悬念性的原则。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让他们产生求知的欲望。所以,情境的创设就离不开学生的兴趣,悬念性比较强的情境才可以让学生身心投入到数学问题的学习和探究之中。

二、初中数学教学情境渗透与融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导致学生课堂参与性低下。

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影响,有些情况下,虽然教师进行了比较生动的教学情境创设,但是却很难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数学问题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导致出现成绩比价差的学生没有兴趣去学习数学,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也日益低下,逐渐失去了对初中数学的学习兴趣。

新课表对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给教师教学情境的设置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部分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创新能力却比较有限,导致部分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的情境大致相同。久而久之,就越来越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2.教学情境的创设一味追求新意,却不具有实用性。

与教学情境创设千篇一律问题相对应的就是教师一味追求教学情境创设的新颖性,而脱离了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具有实用性。这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虽然具有新颖性的特点,但是,由于受限于自身的理解能力,大多数学生并不能真正理会老师进行教学情境创设的真正目的,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甚至有适得其反的不良影响。

三、完善初中数学教学情境渗透与融合应当遵循的策略

1.通过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来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故事和数学典故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尤其是用熟知人物,但不知晓人物具体事迹的数学故事、典故,更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致,保持学生对数学学习热情的积极作用。例如,讲述勾股定理时,可以引用古典数学巨著《九章算术》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

2.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来进行情境创设。

初中学生认知中最熟悉的部分就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和用到的知识,甚至有些知识已经在他们头脑中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所以,在进行教学情境创设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更有利于数学知识的教授。

3.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

新课标要求进行互动性强的教学,在初中数学的教学情境创设,要求老师转变自身高高在上的思想观念,与学生建立人格平等的关系,老师要与学生一起进行数学理论的学习和探讨,要从学生认知状况和生活实际进行考虑,更多的让学生发挥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

4.情境创设应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现实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比较重视在教授之前利用创设情境进行知识的引入,而忽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情境进行教学辅助。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和学生不同阶段的理解能力创设内容各异、难易有别的教学情境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保持和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四、结束语

成功的初中数学教学不在于让学生硬性的掌握多少数学知识,而是让学生形成数学知识探索和求知的习惯和方法。教学情境的渗透与融合要更多地服从于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牧鞭,服务于教学重点,服务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和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让学生开心的学习数学,开心的锻炼能力,开心的全面发展,成长为知识、能力、情感和谐共进的有用之才。

《七年级有理数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