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的加法教学反思

时间:2023-12-05 00:35:16
7的加法教学反思

7的加法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7的加法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7的加法教学反思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这节课,法则的生成很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法则的生成过程,因为也刚刚写了一篇博文就是注重数学知识的形成,对于法则,老师可以直接告诉答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研究得出法则,对于两种教学方式,我采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体会法则的生成,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主动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在这节课上不仅学懂了法则,而且能感知到研究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我在讲完法则的.时候课程已经进行了三十分钟多一点,所以课上例题和练习才用了十分钟,所以又用了习题课上了一节,尽管上的比较慢,但是这种方案减少了应用法则进行计算的练习,所以学生掌握法则的熟练程度可能稍差,这是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但是,在后续的教学中学生将千万次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故这种缺陷是可以得到弥补的.如果直接告诉答案削弱了得出结论的“过程”,失去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能力的一次机会。

7的加法教学反思2

这部分内容教学得数是6、7的加法,教材从前面的“一图一式”过渡到“一图两式”,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课一开始我利用小火车游戏进行6和7的分合的练习。安排这样的复习,是想让旧知识成为了新内容学习的扎实基础。

例题以学生的植树劳动为题材,并首次用文字呈现“一共来了多少人植树”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画面,领会蘑菇卡通和萝卜卡通说出的不同加法算式:5+1=6、1+5=6,使学生认识到这两个算式都表示把5个和1个合起来或把1个和5个合起来,都可以算出“一共来了多少人”。

例题的教学我引导学生观察场景图,自己提出问题,并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但由于我之前没有进行相关的训练,这里学生说的.并不是很好,有些不太明白我的意思,不太清楚提问应该怎样提,我想这也是与我问题的设计有关,在今后的学习中还需要加强训练。

“试一试”通过由两部分物体合成的一幅图,引导学生学习计算相应得两道得数是7的加法算式,进一步体会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会由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推想出相应的另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从而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想想做做”通过让学生操作学具、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等练习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得数是6、7的加法算式。

本课内容是教学《和是6、7的加法》看上去是一堂计算学习课,但实际我觉得重点是一堂算理的认识课,口算固然是低年级数学中的重头戏,但对于得数是6、7的加法,由于学生在幼儿园与平时的生活中,对于这些算式已有所接触,在计算方面暂时不是难点。因此,课堂上我着重引导学生用三句话表达图意,但事实上,不少学生“能说”,但并不“善说”,要表达清楚题目的意思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还需要我们逐步训练,循序渐近。

7的加法教学反思3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方法的学习。本课教学中,我重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写和画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围绕让学生掌握数学方法,明确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开展,紧紧抓住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的正确吗?这样的思路,有条理有步骤的来解决问题。特别针对解答后的检查设计了同桌讨论要提醒同学解答时注意什么和我来当小老师的活动,让学生从一开始接触解决问题就养成检查的好习惯。为将来学习解决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适时拓展,树立创新意识。本节最后的练习,课件出示了三种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两种颜色(红色和绿色)、两部分的位置(左边和右边)放置。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角度观察,写出不同的算式来解答同一个问题。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使学生初步具有了创新意识。

本节中的不足,是教师的引导还不能做到准确高效,提问没能达到精准,致使学生不能清楚明白提问的意思,教师语言有待精炼,能用简洁的语句清楚的表达出要求和问题。

7的加法教学反思4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正确计算和是6、7的加法。理解括线和问号所表示的意思,理解图画应用题,明确图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判断能力。本课的重点是正确计算和是6、7的加法。难点是理解括线和问号所表示的意思,理解图画应用题,明确图意。

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小,但教者仍能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使学生初步理解图意,通过复习旧知引出新课,学生不会感到突然。在原有主题图上稍做改变,出示括线和问号,也就是这节课学生要重点学习,而且难于理解的知识。为什么这么做呢?就是要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不同,主动思考括线和问号的作用。在理解括线的'含义时,教者不仅要求学生记住括线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还引导学生看图具体说出括线表示把哪两部分合起来,学生如果能够用语言表述清楚,就说明学生真的理解了括线的含义。问号的出现是蹦蹦跳跳的,就是要吸引学生注意问号的位置,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号为什么要在括线的下面,问号在括线的下面表示什么。在学习新知这个环节,教者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在学生理解了括线和问号的含义之后,编题列式计算也就解决了。在学生列式后,我又追问学生每一个数字表示什么,检验加深学生对算式,对图意的理解。在新授环节的最后,又让学生思考主题图为什么用加法计算,检验学生对括线和问号的理解情况。整个新授过程设计比较严谨,有一定的层次,学生理解比较清楚。

本节课教者能够抓住重难点进行教学,语言表较简练。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不够到位,总感觉把握不好“火候”。学生说得不好,说得不准要及时给以指导、纠正,尤其是对于学困生,要舍得时间,对于学困生不仅要指导,还要盯住他掌握知识,指导后要让他重复正确的。今后在备课时应注意多考虑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预想多种可能,做足准备工作。当然这样还是不够的,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积累教学经验。

7的加法教学反思5

这部分内容教学得数是6、7的加法,它是在学生了解加法的含义和学习了6、7的分与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从前面的“一图一式”过渡到“一图两式”,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例题从植树这一公益活动引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迅速转入数学学习,并首次用文字呈现“一共来了多少人植树”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画面,领会蘑菇卡通和萝卜卡通说出的不同加法算式:5+1=6、1+5=6,使学生认识到这两个算式都表示把5个和1个合起来或把1个和5个合起来,都可以算出“一共来了多 ……此处隐藏5190个字……计算,这既是对加法结合律的应用,又是对知识的进一步深化的探究过程,同时在学生的交流中也生成了加法结合律的特点和优点。在水到渠成之际我直接点题,这就是加法的结合律。接着让学生尝试用字母,符号来表示加法结合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表示的形式很多,真正的实现了新课改理念中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思想。最后适当的贯穿了运算定律的好处,通过一个简单的计算题就点名了要点——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整个课堂宽松,学生学起来轻松愉悦。

3、 查找不足

本节课在实施教学中暴露出了不可回避的问题:

(1)在学生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时,有的学生表达的不够清晰,这时我只考虑到时间的问题,没有做过多的强调。

(2)在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上自我感觉还不够丰富,缺少创新的激励性评价。

(3)在最后反馈测评过程中时间过于仓促,易错的地方强调不够。(第3题可以删掉,节省的时间用来强调易错地方)

(4)课堂用语还不够规范,欠精欠准。

总之,通过这次活动的历练,让我对数学教学研究更加渴望,渴望通过自己的学习和钻研对数学教学有更深刻的理解,力求通过自己的努力创出具有独特风格的高效课堂。

7的加法教学反思11

本课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新理念下,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体现以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为主线,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探索,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形成能力,在多元评价中共同提高。

一、 变书本数学为生活数学

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无痕的教育,从生活情景入手,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存在,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产生求知欲的根本原因,这里让学生融入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比让学生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如:本课中教师综观全课都创设了一系列的生活情景:课始的植树情景,根据植树情景来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来解决这个问题。还有试一试中的妈妈买菜椒的情景来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2道算式。通过学生自己来摆圆片来算一算说一说;帮助小青蛙跳水的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巩固新知;小动物说一说对一对的趣味游戏,熟练了一得数对2道算式。给勤劳的小蜜蜂分一分游戏,让学生能有序地说出了得数是6、7的所有算式。

二、变被动训练为自主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应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而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

如:通过学生自己来摆圆片来算一算、说一说,交流说说是怎样算的?每组算式的得数相同吗?拿出6个圆片,你还可以分成哪两部分,请你说说。给勤劳的小蜜蜂分一分游戏,让学生自己探索怎样才能把6、7只蜜蜂有趣的分成两份,并写出相应的算式。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到发展。”手是脑的老师,脑过百变,不如手做一边。让学生通过操作,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习计算,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对好动的学生来说是他们喜爱的方式。学生通过操作对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了巩固,有序地整理,培养了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变接受知识为解决疑问

给老师解疑这一形式能够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正好抓住了一年级学生的.向师性强的特点。

如:在“探索1+5和5+1”时老师问:“怎么会有两个不同的算式?两个不同的算式为什么得数一样呢?老师有点不明白了,你能解释解释吗?小组讨论。”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这一疑问上来了,这样既学会了两道得数等于6的加法,又体会到了两道题之间的联系。在这一环节中,有师生的互动,也有全班学生的集体交流互动。这样,一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学生仔细听讲、正确表达的、质疑问难、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的协调发展。

7的加法教学反思12

?加法结合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所以我设计的导入是复习式的导入,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明白数学是服务于生活的,加法的交换律不是为了交换而交换,而是为了简算,二是让学生回忆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为今天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景”,让学生感觉到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进一步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教学中,让学生观察、猜测、举例、印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律、领悟加法交换律在计算中的重要性。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虽然学生课上进行的是不完全归纳的方法,但是他们体会的是一种数学方法的渗透。

练习题的设计是在学生归纳总结出了交换律的基础上,解决学生疑问“学习这些运算律有什么作用呢”而设计的。通过通过猜测、尝试,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敢于尝试的良好习惯。

拓展创新问题的设计,我认为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会借助知识延伸学习新知识,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猜想的机会,拓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途径,为下一次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当然,这节课当中仍然很多不足之处,这些不足有待于今后在工作中再细心琢磨,用心经营,以待能够更好地诠释教材,实现课堂学习的最优化!

7的加法教学反思13

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得数是5以内的加减法,对于加法的含义页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在本课的开始,请同学有序的说一说6、7的分与合,帮助学生回忆起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搭起桥梁。

随后与学生谈话,让学生想一想,得数是6和7的加法算式哪一个多呢?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是6、7的加法。

操作小棒:让学生边摆小棒,边写加法算式,看看能够写出几个。再集体交流。学生在操作小棒的过程中,兴趣浓厚。

教学例题。让学生说一说图意,并提出问题。再请一位同学列式解答,说一说,这个加法算式里的每一个数字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又为什么用加法来进行计算。要求学生看着图,再列出一道加法算式,观察2道算式的异同点。学生还不能一下子表述出来,需要老师帮助才能够将所想表达清楚。

教学试一试。教学本环节的时候,让学生看着情境图,先列出2道不同的算式,指上一道算式,让学生回答,得数是几,并提问:3+4=7表示什么意思?追问:那么4+3=?从一道算式的得数直接推出另一道算式的'得数。

习题部分:想想做做第四题。先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核对答案。再让学生观察这3组算式,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反思:利用摆小棒的方式,让学生找一找得数是6、7的加法算式,并在动手操作中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但在寻找想想做做第四题的规律的过程中,学生很难表达到位,花费时间较多,导致后面做练习的时间有点紧张。

《7的加法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