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教学反思

时间:2024-01-13 09:11:11
秋思教学反思15篇

秋思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秋思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秋思教学反思1

古诗在这个学期被选为我们学校的打磨课内容,如何教古诗便成为我们教研活动的主题。一首古诗被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重复着,为的是找到教古诗的最佳方法。这次我选择《秋思》这首诗,它排在三首表达思乡情诗歌的中间。虽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个字,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如何传递给没有雷同生活经历的学生,让学生感受着诗人的感受,想着诗人的所想?除了诗的内容外,我到底要通过《秋思》这个载体教给学生什么?诗的课堂到底应该是个怎样的课堂?……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断呈现在我的脑海中。

在这之前,我听过三年级两位老师教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她们的教学方法大同小异,亮点是能借助多媒体把学生带进一个诗意的课堂。我个人也认为古诗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诗意的课堂?我想方设法让《秋思》的情意在诗意的课堂上流泻。

一、在读中彰显诗性。

我一直认为诗的教学应不同于其它的课文阅读教学。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深入品味体会,但诗一经这样折腾就会把诗拆得支离破碎,它就失去了诗本身的整体完整性。为了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理解诗的意思。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最后熟读成背。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诗的味道。

二、在想象中丰富诗意。

在众多的借写家书的诗中,张籍的这一首《秋思》获得的评价最高。王安石说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它语言精炼,蕴含丰富的内容。题目有“思”,而整首诗中却没有一个“思”字,那这个“思”究竟藏在哪呢?在深入备课后,我觉得诗中的“见秋风” 可作为教学这首诗的突破口。“意万重”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个人觉得引导学生想象,丰富学生对“见秋风”的表象,加深对“意万重”的理解。这样对学生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学生对这首诗有了整体的印象后,我马上抓住诗眼“见”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学生一次次想象“见到什么”“见不到什么”,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我营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对比中,以有形的景来衬无形的思,循序渐进地引领孩子们探究、品味“见秋风”。希望想象到的画面成为学生通往作者内心的桥梁,让学生与作者感同身受。

三、在遗憾中憧憬未来

课后的集体评课中,许多老师也认同我这样处理所带来的效果,值得一学,同时也指出我的不足之处是多媒体课件中少了把学生带入意境的声音,多了一些不必出现的秋景图。今后在制作、运用多媒体课件时,我会向一些年轻老师学习,提高制作课件的能力。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秋思教学反思2

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在七至九年级阶段,不能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来使学生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而要循此继进,采用多种方式来使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培养学生再造意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我采用“学生自己用话描绘诗歌”的方式既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又巩固学生对诗句的记忆,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大脑活跃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语言组织能力,真正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了。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时,心中自然升腾起无限的自豪感,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了,不仅知识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对诗歌的热爱的感情。在感受语言的基础上创造语言。古人朱熹说:“教书不见意趣,必不乐学。”

秋思教学反思3

“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整首古诗,侧重情景描写,看似简单,实则情在言外。每个环境、每个动作都透露出诗人的凄楚,惶恐与思念。

在教学这篇诗文时,首先,我介绍了张籍其人。然后让学生读诗文,初步感知它,独立理解诗文。但是,很明显,学生对于古诗文中的字义的积累相当的匮乏。理解也仅仅停留在表面,不能够进行字义与意境的转化。如:第一句“洛阳城里见秋风”学生将之理解为:在洛阳城里看见了秋风。学生根本没有在意我在开始的时候给学生介绍的张籍的基本资料: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已经远离故乡,漂泊异乡,浪迹天涯。因此学生不能进行角色植入进入那时那景,更不能体会那时心情,无法感知“见秋风”下的孤单凄楚。由此可见,在对学生进行古诗文教学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字义的讲解,同时严格要求学生积累古诗文字义;其次,加强学生对资料感知、运用的能力。

在引导学生对诗文意境的体会时,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引导学生对诗文意境的体验。尽管大费口舌,却收效甚微。忽略了学生年龄,生活经验。造成这次课堂教学的一大失误,偏离了方向。正是因为学生的年龄,生活环境,使得学生无法感知诗人当时那种细微的情感体验。在之后,学生想象诗人家书内容,学生更是头脑发懵,眼神里透露出的是一片茫然。诗人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之后,诗人到底会写些什么?在这里,必须得有学生的角色代入。而学生极少有类似的情感体验,学生想象的内容也仅仅是干瘪的空话。无新鲜之感。

此处教学:一、教师引导不到位,教学功底不够,汗颜!二、过高的估计学生的能力,应该记住: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却不能盲目的高估学生的能力。在课后的练习中有一个练习:想象《秋思》中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练习,可以弥补教学中的一些不足,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体会。迫使学生角色代入,体验诗人情感。教师应该重视到这个练习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诗词时,我们应该要求学生体会而不是体验诗人情感,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制造各种条件,充分引导学生尽可能的“体验”到诗人情感。诗文教学,不是简简单单的理解就能完成任务的。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动作,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教完全诗,应课后要求,要这首诗改成一个小故事。因此,上课学这首诗时,我就特意引导学生观察

课文中的插图;交流“诗人在写家书时,他会想些什么?以及如何拆开家书,再看一遍自己写的诗?”就这样,在教完诗后,我自以为学生这下应该会写了。可是,学生写完后,一看上交的作业,竟然会像课堂上学生自己口述的文章很少,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呀。上课说的,作者的心理活 ……此处隐藏10307个字……值得表扬啊。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这次实践学习,我受益匪浅。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与教学中,我会以此为鉴,更加努力!

秋思教学反思13

我感到一堂课除了夯实教学重点,紧紧抓住教学情感外,更为重要的是精妙的教学设计。这是个逐渐成熟的教学功夫,教师一定要有教学敏感性,当看到课本的每一篇文章时,要很快地找到切入点。这节课我就以“秋思”为切入点,由一首诗来引出“秋思”的诗题。另外,在听课时,我还发现了九年级的一位老师在讲文言文时,从文题的重要的字去找切入点,由文题的两个字来统领全文,使整个教学设计紧凑而有序。

秋思教学反思14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那么要上好一堂好课,老师就要在不断地反思中吸取教训,收获经验。我参评的课题是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第三单元十五课《古诗四首》,我认为这一堂课的闪光点照亮了每一个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灵。

一、寻找突破口,立足于学生实际

1、诗歌是一种抽象的文体,而我面对的却是初一新生,让他们去理解诗人那复杂、抽象、难懂的情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必须要寻找一个简单的切入点。我在设计教案时,首先想到的是怎样使学生迅速进入情境,于是我先选择其中两首类似的诗歌:王湾《次北固山下》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两首诗都是思乡的典范之作。由于学生在校住宿,很容易想家,因此,导入环节上先欣赏孟郊的《游子吟》,哀伤的音乐配上温馨的画面,自然把学生带入一个思念母亲,想念家的氛围中。

2、三维目标的设定。我将学习目标分为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也是一种分层目标的制定。由简入难,第一步抓关键词,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的丰富性;第二步抓住季节景物的特点,由于第三单元的文章与季节有关系,所以在读中还要抓住景物的特点;第三步让学生理解这些景物饱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热爱大自然和热爱家乡;第四步领悟本节课的难点——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每一步都考虑了学生的感知能力,步步为营。

二、多样化营造情感氛围

这节课的主题是“乡愁”,应采取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沉浸在“思乡”情结中,所以在课件的制作上我要下一番功夫。背景音乐的选择、画面和朗诵视频的挑剔,均要切合主题。以忧伤的二胡为主旋律,伴有行云流水般的古筝。

三、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学习古诗,朗读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甚至应是一个花大力气的环节。理解文章内涵必须要建立在文本的阅读上。但如何读才能增强学生的领悟力和感知力?我主要是采取“生生读——生生评,小组读——师生共评”的模式。要求是个别学生读完后先自己评价,再由其他同学评价,增强他们阅读兴趣,老师给予中肯的评判,接着展示小组合力,共同朗读,再师生共评价。在这种其乐融融的氛围下,学生的热情反而激发了老师的阅读兴趣,我饱含深情的朗读迎来了学生们热情的掌声,最后选出优生小组,并给予适当奖励。

四、化难为简,求同存异

诗歌讲究意象,但是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意象”这个词太深奥了。如何破解这个谜呢?我采取“求同存异”的办法。相同点较易找到,关键在于寻找不同点,先抓住两首诗中景物的特点,从色彩、感情基调去体会,逐渐发现两者的最大不同是思乡的程度不一样,一个是热爱大自然进而想到家;另一个是完全思念家乡。一个淡淡一缕,一个浓浓忧伤。再加上仿写例句,更增加了学生们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喜爱,最终达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五、课堂上的灵光一闪

在“知识链接”这个板块中,本来说完“作者及写作背景”之后接着切换“律诗和散曲”这一幅幻灯片,可是在授课过程中由于紧张落下第二条,我迅速平复自己不安的心情,决定把它放到学生第一次读诗之后,揭示两首诗在体裁上的不同,却正好水到渠成,由我让学生了解变成学生自己想要理解,真可谓是“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一堂课下来,学生们的积极性高涨,参与性强,基于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学生们的听的认真,记得也认真,教学目标就在快乐的环境下轻松解决了,课堂效率普遍提高。

再次回顾我的课堂也有不足之处,我认真总结,反复考虑:

第一、在“美美地想”这个环节中,我在朗读上花费的时间较多,以至于小组讨论探究的时间略显仓促,学生说的还不够尽兴;

第二、在讲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时,应该提示学生将重点信息划下来,并记忆,而我只是说了一下重点的地方;

第三、在切换幻灯片时,应强调学生记笔记的速度和方法,筛选重点,剔除繁杂;

第四、我为学生搜集的两首课外诗歌,若能在课堂上读一读会更好,加深他们对家乡的理解,增强他们对这两首诗的情感把握。

我想,新课程对教师的传统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闪光点及其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怎能不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呢?

秋思教学反思15

拿到《天净沙秋思》这首小曲的时候,我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去上好这节课。这首小曲短小精悍,特色鲜明。但如何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这节课的教学而又不显空洞,就成了我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于是,我上网查阅了大量资料,希望能找出适合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却终不能得。眼看离讲课就剩一天的时间了,我却一点思路也没有。没办法,我想,还是以不变应万变吧。只要我对教材吃透,就能应对自如。所以,我把这首曲反复研读,直到烂熟于心。

虽然没想好如何去上这节课,但我心里却有个坚定的信念: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习得。有了这个信念,下一步的教学思路也就逐渐显现出来了:让学生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后也证实了这种做法的可行性。

确立了教学目标后就好办了,围绕目标展开教学。一是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一是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

在设计朗读者一环节的时候,最初的想法是让学生在熟读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展示,如果学生读的还需要提高,就让学生听课文的范读去感受。充分的准备总能带来良好的效果,学生在展示的时候积极性很高,有个别展示,有两位同学的展示,有小组展示,同学们声情并茂,十分投入。

有了读这个基础,再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一切都自然而然。

为了让学生的素质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我又设计了“写、画、读、唱”《天净沙秋思》环节,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学生也是热情高涨的完成了任务。

唯一的一点遗憾就是在拓展白朴的《天净沙秋思》的时候,时间紧张,完成的有些仓促。但我深深地知道。是因为学生前面参与热情高和参与度高造成的。我于是把它化为作业,让学生课下继续去品析。

整节课下来,听课老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从教学环节的设计到教学目标的达成;从教师的素质到学生的活动……但我深知,我还差的很远。如教学语言的组织,教学机智的运用,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掌控……

在这个教师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素养都很高的学校里,我感觉自己真的是沧海一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秋思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